西安创业网(XianDream.com)消息,4月11日,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。西安市商务局局长、中国(陕西)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理委员会主任吕恒军,西安海关副关长应小莉,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巡视员孙益国,西安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庞波出席,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两周年改革创新成果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会上,吕恒军介绍,中国(陕西)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两年来,市场准入持续放宽,营商环境极大改善,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更加深入,为我市、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。完成了127项改革试点任务,形成136项创新案例。
提升行政效能
全面实施“证照分离”改革,实行网上核名、微信登记等多渠道、多平台注册,实现企业注册登记“一口受理、并联审批、多证联办”和全程电子化,办理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,时效提升95%以上。
设置24小时自助信包箱,利用网上政务平台与自助信包箱数据互相推送,提供线上线下全年无休政务服务。启用人脸识别“微警远程认证”方式,对线下申请设立登记的股东、经办人实行人脸识别远程验证。
经过一系列的政府职能改革创新,西安市2018营商环境综合排名进入前10,其中政务环境评价进入前5。
创新金融制度
为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金融、绿色金融,建设离岸金融产业配套设施,组织省内基金公司形成联盟。建设灞柳基金小镇、建立“通丝路”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、打造“丝路金融信息产业基地”。
截止2018年底,自贸试验区拥有金融机构235家,其中持牌金融机构208家,实现营业收入277.5亿元。普华永道、德勤、安永、毕马威、富邦华一银行、浙商银行、苏宁全国互联网金融运营中心等纷纷落户。
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来,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34835家,达到成立前该片区域历年市场主体数的1.5倍。注册资本4404.94亿元,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465家。
投资贸易合作
创新国际产能合作模式,建设“一带一路”中欧合作产业园,聚集博世、宝马、阿尔斯通、达能等世界500强企业;支持陕汽集团、爱菊集团等本土企业在哈萨克斯坦、俄罗斯设立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,形成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互为支撑、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开通西安至欧洲、中亚、西亚11条跨国铁路货运干线,覆盖丝路沿线44个国家和地区。运营汽车、绿豆、粮食、木材、跨境电商等专列,2018年中欧班列(长安号)开行1235列,运送货物120.2万吨,货值17.2亿美元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