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古流芳贤臣路,
廉政爱民美名颂。
自古息国数风流,
生生不息耀九州。
有人说,山上之色,水中之味,花中之光,女中之态,虽善说者不能一语,唯会心者知之。此刻,站在息县李若星大道上,竟然有着如此唯有意会之感。
一条笔直的东西大道,气势磅礴地出现在眼前,一刹那间不由的屏住呼吸,看惯了车水马龙,看惯了高楼大厦,看惯了花团锦簇,更看惯了湖光山色,但是此时的感觉却仍然给人震憾。
因为是新路,路上车辆不多,行人更是寥寥。但是路两旁种植的花草,由于春天的缘故,竞相斗妍,生意葱茏,微风拂过时更是婀娜多姿,充满了韵律之美。
行走在大道上,抬眼望去,已建的、在建的高楼鳞次节比,一片忙碌的景象充满活力。阳光肆意的在云层中游弋,时而洒落在身上,没有烈日般的灼热,唯有的舒适让人无比的惬意和悠闲,如此时的环境,忙碌和静谧,异样的和谐。
就这样静静地,如闲庭漫步,任自己的思绪随着长长的大道游走,看着“息县高中”那璀璨的大字,会由衷的自豪;听着工人们的闲话家常,会会心的微笑;闻着淡雅的花香,会深吸一口气,任由花香沁入心脾。
凝视着“李若星大道”,我心潮澎湃,这个息县的伟大古人,已逝的是岁月,留下的是美誉。
1613年,李若星以御史职出任山西巡按。此间,他奏请撤销征税使臣,减轻民负,风气为之一新,当时山西民众赞誉他为“青天包拯”。他在巡按山西时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《直指按晋训廉谨刑约言》,文中写到“岂知民之一丝一缕,皆民之命也”,充分体现了一名有良知的士大夫爱民为民的高尚情怀,言词恳切,发人深省。
1622年,李若星出任河西巡抚,筹集粮饷,训练士兵,遣将攻击侵扰河套、松山等边界的诸部藩镇,此后西疆边陲民众百姓,得以安居乐业。
天启五年(1625)三月,在万马齐喑、朝政日非的大背景下,他因直言劝谏,第一个弹劾奸佞魏忠贤,被诬而削职。天启六年(1626),又被发配廉州(今广西合浦县)。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,改元崇祯,大赦天下,李若星才遇赦得返、重新启用。
明末崇祯八年(1635)九月,流寇攻城掠地,光州(今潢川)、罗山悉被占领,息县成为了一座孤城。崇祯十年(1637),流寇再攻息县县城,在里居守孝的原工部右侍郎李若星带领下,县令吴廷贞以及原兵部给事中洪恩炤等携手分城据守。当时正值天旱,护城河水干,守城官兵与乡民深挖疏浚,并引来淮河水。由于城高河深,息县这个小城才得以保全。这就是著名的“息县保卫战”。
…………
李若星给息县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,带给息县人民无穷的自豪。李若星的护国安民之举,更是铸就了代表“息县精神”的不朽丰碑。甚至,在老人们的口口相传中,直至今天还有着“天上数玉皇,地下数都堂”的无尚赞誉。
这就是李若星——明朝末年的吏部尚书,息县人的骄傲!所以,息县人把自己最美的大道以他的名字命名——“李若星大道”,这不仅是息县人至高至敬的景仰,更是息县人至纯至真的心意!
——息县水利局董玲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