森冈和茑屋像是日本书店业未来发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,但它们却都有着共同的商业判断,那就是依托于书但绝不限于书,而是把书店演化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场域,他们所贩售的其实不是纸本,而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方案。
一周只卖1本书?这样的书店听起来不可思议。

然而,只有15㎡的它,藏书量也是最少的,却是世界上最小最赚钱的书店,开业仅半年就盈利!
它就是位于东京银座的——森冈书店。
2007年,当时的森冈还在一间旧书店内工作,并呆了8年之久。为了创业,他选择辞职租下一间50平米的旧楼店面,开了第一家书店。虽然他不断在扩大藏书量,但依旧敌不过网络与电子书的盛行,最终导致创业失败,第一家书店被迫关门。
当时的日本书店正面临歇业大潮,短短3年间整个东京就关闭了4000多家书店,森冈成为其中一员后陷入了负债累累的状态。

直至某次意外路过一家餐厅,店主每天都精选一道汤,顾客进店后没有选择只能喝它,这让森冈倍感独特,再联想到自己的书店,顿时茅塞顿开。
因为,在其经营过程中,他发现了书店出现两种现象:1.大部分读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走进书店挑挑拣拣,最终空手而去;2.每天大量的新作者产生,但作品却良莠不齐,读者千挑万选,最终还是选了一本“烂书”回去,下次便不会再来!
森冈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如果一家书店只卖1本书,顾客是不是就不用纠结要买什么书了?

恰好之前的租期也到了,而繁华的银座有铺位出租,抱着破釜沉舟的念头的他租下了这个店面,为此还卖掉了多年的藏品:上百幅日本在战争期间的宣传画册。不久后,“一册一室·森冈书店”就正式开业了。
书店不大,一共只有15平米,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店奇特的经营理念:「一册、一室」每周只卖一本书。在这里,读者没有挑选的余地,他们只能选择买或不买。
那么,这个仅15㎡的小店,究竟是如何利用一本书火爆起来的呢?
为顾客排除选择顾虑
1周只推荐1本书,这样就相当于在为顾客做减法。顾客来到书店,完全不用顾虑要买什么书,他们所要考虑的只是,买,或不买,仅此而已。
森冈督行为顾客排除选择顾虑,同时,1周卖同一本书也增加了顾客对书店的新鲜感,因为,顾客永远都不知道,下一周会有什么新的书。
饥饿营销
这家书店是以1周推荐1本书的形式经营的,也就是说,每个星期所推荐的书都不一样。这样就给了顾客一个很隐匿的暗示:如果这个星期不过来买书的话,就买不到这本书了。
所以,这个方法地吸引了一些顾客成为“忠实粉丝”,而且通过这群“粉丝”吸引过来的粉丝群”越来越强大。现在,森冈书店的读者也越来越多,影响力也越来越大。
很好地抓住了顾客的心理,像这样以一期一会的形式,稳当地吊着顾客的胃口,使顾客成为忠实粉丝。
拥有一支强大的专业“搜书团”

1周只推荐1本书,所推荐的书本几乎都是精品,每一本都是精挑细选的。能够不间断地吸引顾客到店里来看书,一大部分是取决于这家店推荐的书阅读价值比较高,从而不会让顾客花冤枉钱。
店主个人推荐的书只能代表店主的品味,而不一定是符合大众口味的。所以,森冈督行组建了一支强大的“搜索”团队,人工推荐最有价值的一本书。直到今天,森冈书店推荐书的书单仍在不断地刷新。
一家书店能够凭借一本书获得如此强大的经济效益,最重要的还是店主注重专业性,专注于一件事情,并且把它做到极致,从而使顾客信任他。专注于极致,这才是一家商店的经营之本。
营造更加真实的体验感
为了增强顾客在店里阅读能够有更加别致的感受,每周都会根据所推荐书本的内容在店里办展览、活动或是对话。顾客通过参与这些活动,阅读的目标会变得更加明确,对书本的兴趣也就更加浓烈。
当所推荐的书与艺术瓷器相关的时候,桌面上会摆放几件书里面出现的艺术品。
当推荐的书是关于民间艺术的时候,抽屉里会布满一些民间手作。
当然,顾客在这里带走的不仅仅只有一本书,还会顺带带走一些书店里展示的工艺品。如此非同一般的阅读体验,又有多少深爱读书的文艺青年能够抗拒呢?
成为书籍推荐平台
每一本被森冈书店推荐过的书籍,都会出现在畅销榜上。 由于森冈书店的影响力日渐扩大,不少出版商都找上门来,请森冈书店为他们推荐新书,森冈书店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推荐书籍的平台。

成为一个平台,对于一家书店来说,不止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源,也可以增加曝光率。这样书店可以为读者挑选到更好的书。
在这个网络信息突飞猛进的时代,森冈书店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被埋没,原因其实很简单,撇开那些天花乱坠的经济理论,留下的,是一颗真诚的心。
正因为森冈督行用心地去经营这家书店,用心地推荐书籍,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,才能获得这么大的效益。
或许他的成功有营销模式上的可效仿之处。但在森冈看来,做这家最赚钱的书店,并不是最重要的事,而是要让这种流露真情实感的纸质书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生存下去,继续焕发出其惊人的魅力。
所以,不要试图去把做爆款当成产品的全部,当你认真、用心地去做一件事时,必然会获得相应的回报。把“爆款”看成是一个“营销手段”和“获客方式”,而不是一个“公司战略”,才是成熟的商业思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