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家算是两个半劳动力(半劳动力,指年龄大,劳动力相对差一些的老人),就我跟老婆子,都60多岁了。去年养白姑娘,一共挣了9800多块钱,今年这是头一茬,预计能收入4000来块。一个星期,收入4000块钱,可不少。我计划今年养7茬,有信心挣够3万块钱……”伴着爽朗的笑声,64岁的郭大叔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,夸下了海口。究竟老汉有什么挣钱的独门诀窍,能7天挣4000多块钱,作者心中充满了疑惑。

马驹岭村是洛阳市嵩县的一个丘陵村庄,因传说附近的大山里有一个金洞,有人误打开金洞石门,导致纯金的小马驹跑了出来,在岭上吃草,因此得名马驹岭,然而马驹岭村的村民并没有像故事里说的,捡了金马驹的粪便发了大财。居民收入主要还是依靠外出打工,村里留守的“半劳动力”们只能在家种植庄稼,靠天吃饭。2019年,马驹岭村引进了桑蚕养殖,首批进行养殖的贫困户郭虎堆大叔成了最大的受益人。

“我们这年纪,出门找活,人家都嫌咱年纪大,不好找活干。去年在家养蚕,一亩八分地,弄了9800块钱,除去本钱,零头也不说,整数弄了9800块钱。又带动我们这一块儿20多家,总共60多家养蚕。今年在家,所有人都是干不完的活,咱庄稼人,只要有活干就不怕。大家干劲都可足……”一提起来养蚕,郭大叔就掩饰不住一脸的兴奋,他把桑蚕亲切地称为:能赚钱的白姑娘。

郭大叔告诉作者:“从开春到现在,桑树地里除草、养蚕时候采摘桑叶,只要想干,每天都有活。”由于桑树叶子是用来给蚕宝宝饲喂的,不能用除草剂,全部需要人工,村里的老人们一吃完饭就主动下地干活,采摘下来的新鲜桑叶送到合作社,3毛钱一斤,连80多岁的老太太也能干。

郭大叔自己投资搭建了一个桑棚,今年第一批蚕苗投放了12包,经过精心的喂养,已经全部结茧。“我今年养的算是比较好的,前两天收购公司来收购,给咱评的等级在那儿摆着呢,基本上没有啥损耗。”

郭大叔以前根本没有养过蚕,去年村里组织养蚕学习的时候,郭大叔想:“反正在家也没事干,种庄稼不挣钱不是照样年年种,只要不让耕地荒着,行不行先试试。”于是把自己家的一亩多地种上了桑树,开始在家里进行小规模的试养。

养蚕其实不需要多长时间,从买来蚕种到结茧,一般只需要一个星期左右。2019年,郭大叔养蚕赚了9800多块钱,初战告捷,更加坚定了郭大叔的信心,在山顶的桑地边上搭建了一个40平方左右的蚕棚,现在,郭大叔又后悔棚子建的小了。

对于村子里缺乏人手的家庭,合作社模式的出现,也带动了大妈们的劳动积极性。耕地改种桑树有补贴,桑叶送到合作社,按每斤3毛钱进行收购。在合作社干活,每天有工资……

郭大叔的蚕棚距离合作社不远,有专家来指导的时候,郭大叔每一次都会过来旁听,回家拿小本子记下来。今年的第一茬春蚕,郭大叔拿出来的蚕茧比合作社的质量还高。

“说经验呢,我也真没有啥经验,我就是按照学习的,把握好温度、通风。蚕棚里温度得高,温度高蚕吐丝就快,不过棚里还得把握好通风,我是用电扇吹的,对着哪儿吹也有技巧。”郭大叔的棚子是铁皮的简易房,太阳一晒,棚子里闷热。今年郭大叔已经用坏了两个电风扇。“不能直接对着蚕网吹,也不能两个风扇对着吹,得错开一些角度,又能增加空气流动,还能保持棚子里的温度。”

旁边的台子上,放着一些雪白的蚕茧,这就是郭大叔所说的:能挣钱的白姑娘。

不忙的时候,郭大叔也会到村里的养殖户家里看看,顺便交流一下经验。郭大叔对作者说:“人不能闲着。以前没啥干,挣不来钱,顶着贫困户的帽子,那不是啥光彩的。现在有事儿干了,咱能挣钱了,还有人不相信,政府扶贫投入这么大,我也得现身说法,让更多人挣钱。”
